每年總有那么幾天,令企業大佬們噤若寒蟬,那就是——央視315晚會。每年它都牽動著各家企業的神經。然而僅僅一年一次的打假晚會真的足以完全保障“剁手黨”的權益嗎?通過大數據是否可以更好地根治造假售假呢?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話說早在今年3月初,距離315晚會還有半個月,網絡上已頻現各種神預測,將矛頭指向網購和汽車兩大行業,一時間硝煙四起。那么這種預測是否有道理呢?我們先來看看一張表。
這是一張歷屆315晚會曝光企業名單。315從1991年開始舉辦,至今歷經25年,涉及大大小小企業近百,指名道姓的企業46個。按照曝光企業所在行業劃分,經過統計,結果如下:
可以看出,截至2015年,曝光企業排在前三位的行業分別是汽車、食品安全、網絡安全。這里的網絡安全包括網絡購物和信息安全。所以,汽車、食品、網購一直是近年來消費者最關注的三大領域。據此,預測2016年3.15曝光的重災區集中在汽車和網購領域,似乎有戲。
我們的分析與《3.15質量大數據報告》結果趨于一致,排名依次是食品安全、網絡購物、汽車、手機安全、家電、嬰幼兒、旅游等行業。
大數據是基于民意的調查,相對客觀地反映了消費者普遍關注的問題。這與央視曝光的行業數據基本貼合。
不過話說回來,僅僅依靠“大姨媽”嚷嚷幾句,輻射范圍和力度還是微乎其微的。指望企業自身提高覺悟,那是不可能也不現實的。怎么辦?
有辦法,因為大數據時代來了。
消費者關心的問題能否有效地傳遞到有問題的生產企業和銷售渠道商,這些有問題的生產企業和銷售渠道商是否會做出改變,如果他們不改變,怎樣利用大數據倒逼他們改變,仍舊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難題。
利用大數據打假是個系統工程,利用大數據客觀反映消費者需求可視作大數據應用的第一個階段,第二個階段是利用大數據做企業征信,完善企業信用等級評分制。第一個階段發現問題,第二個階段提供解決方案。結合我國實際國情,市場
行政是最見成效的應對方式,所以還應有第三個階段,那就是依據大數據企業征信,對信用等級低的企業進行必要的行政管理,彰顯大數據時代政府治理新舉措。
對于政府來說,手里掌控一部分企業基本數據,但這些數據維度相對單一,缺乏一些國企領域的通信、電力等數據,更缺乏實時的、動態的,來自社會的網絡行為、信用口碑、商家商價等數據,因為大數據最有價值的體現是不同數據的跨界整合應用。而這部分數據分布在哪里?如何獲取這部分數據呢?
像通信、電力等國企數據雖然有別于政府部門數據,但通過政府數據公開平臺的建設可以有效打通這部分數據。至于網絡數據,基本掌控在互聯網企業,他們基于自身業務的需求不愿意開放這部分數據。那么這種數據分散、孤島數據的現象如何解決呢?
有人認為政府主導聯合互聯網企業能夠解決,有人認為互聯網企業主導聯合政府能夠解決,還有人認為國企主導聯合政府和互聯網企業能夠解決。三者三足鼎立,各自占據一部分數據,都是利益相關方,誰都不服誰來主導。三者的優勢是都有數據,三者又都存在劣勢,政府和國企缺乏人才和技術,互聯網企業缺乏政策和資源,所以能夠有效解決這一難題的企業不在三者之中。而獨立大數據公司正是這種解決方案的最佳角色。
獨立大數據公司的優勢在于能夠有效連接人才、技術、政策和資源,具備創新動力和實驗性,服務意識更強,所以無論政府、國企還是互聯網企業都愿意跟獨立大數據公司合作獲得共贏,這就是時代賦予獨立大數據公司的重大機遇。
在美國,信用體系建設相對完善,企業信用評級制也較為發達,像穆迪、標準普爾、惠譽被譽為國際公認的評級組織,業務范圍包括金融機構、企業、國家、地方政府和結構融資評級。企業信用評級制在我國還是一個新事物,據了解,迄今為止,我國共有80多家企業先后獲得了企業征信牌照,而能做大數據企業征信業務的還屬鳳毛麟角。
當企業大數據征信評級建立后,為消費者購物選擇提供了客觀依據,如果企業評級不高,自然遭遇市場淘汰,長期處于低等級的企業還會受到行政處罰,倒逼企業改進經營狀況,增加信用等級,從而形成良好信用社會環境。